今天,2018年第一批过会的企业诞生了,其中一家是新三板公司泰林生物(833327)!
2017年12月29日,证监会网站公布了第十七届发审委2018年第4次工作会议公告,将在2018年1月3日审核3家企业的首发申请。
虽然名为“第4次工作会议”,但因第1次会议审核的是可转债,第2、3次工作会议还未公告,这实际上是第十七届发审委2018年第一次审核新股。
这次上会的企业有3家,其中2家获得通过,1家被否。而泰林生物幸运地成为了2018年第一批IPO过会的企业,也是2018年第一家过会的新三板转板企业。
今天的发审会上,发审委关注了泰林生物以下4方面的问题:
1、(1)2017年1-9月经销模式销售金额和占比大幅提升的原因;(2)经销模式下产品最终销售、经销商存货、向经销商销售价格与经销商终端销售价格差异较大的原因,经销商客户与发行人是否存在关联关系。
2、(1)直销模式销售的定价政策,直销客户的开发策略,直销客户是否具有黏性;(2)客户开发费用的具体内容,如何防控出现商业贿赂行为。
3、(1)报告期内主要产品毛利率波动原因及其合理性;(2)与国外竞争对手的产品相比,说明发行人产品的技术性能情况,是否具有竞争优势,是否能够持续维持产品的高毛利率。
4、预收款项期末余额大幅下降的原因,是否存在未满足收入确认条件提前确认收入的情形。
IPO历时近两年
泰林生物的IPO之路已经走了将近两年。
2016年1月22日,泰林生物开始进入上市辅导阶段,当年6月20日,泰林生物向证监会报送了在创业板上市的申请,进入IPO排队阶段。
期间,泰林生物曾于2017年6月9日向证监会提交中止审查申请,这一中止就是半年,直到2017年12月18日,公司上市申请才恢复审查。
2017年5月,泰林生物曾发布多份会计差错更正公告,对2013年、2014年财务报表中的现金流量表、前五大客户、供应商、主要原材料的采购情况等进行更正。
当时公司对更正的解释是,挂牌时经验不足,对前五大客户的认定未考虑到同一实际控制人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计算问题,仅根据销售清单这一表象;而对于前五大供应商的认定,公司原先披露的供应商采购额为含税金额,且由于工作人员失误,数额统计有误。
从今天的过会情况来看,上述调整对公司过会的影响并不大。
业绩稳步增长
泰林生物主要从事微生物检测与控制技术系统产品、有机物分析仪器等制药装备的研发、制造和销售。2015年8月17日,泰林生物在新三板挂牌。
从业绩增速来看,泰林生物近年来的表现还不错。
2016年其营业收入1.12亿元,同比增长35.8%,净利润2902万元,同比增长89%;2017年上半年其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增长14%、30.7%。
公司在财报中表示,营收增长主要得益于加大市场拓展力度,产品销量增加。
至于净利润增长,一方面是因为销售收入增加后毛利增加;另一方面,泰林生物似乎一直有意控制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的增长。
2016年,泰林生物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合计增长4.93%,远低于同期销售额的增长速度;2017年上半年,其管理费用增长8%,也低于同期销售收入增长速度,使得整体毛利率提高了约3%。
在如此努力地控制费用规模的情况下,泰林生物的净利润提升明显。
从2012年到2016年,泰林生物的归母净利润均在3000万元以下,但或许是较高的增速得到了认可,净利润低没有带来太多影响。
根据最近披露的数据,2017年前三季度,泰林生物的净利润已达到3260万元,达到了传说中IPO“隐形红线”的标准。
另外,根据公司2017年12月21日报送的招股说明书,2017年1-11月,其净利润达到了3806万元,是近5年来最高的一年,公司预测2017年度扣非后净利润将达4043万元。
无集邮党参与
泰林生物是一家股权高度集中的企业,这次成功过会,没有集邮党的份。
挂牌两年多,泰林生物一直采用协议转让,在二级市场,仅在2016年4月25日、4月27日分别成交90万股、20万股;成交额分别为477万元、106万元。
另外,泰林生物还进行过一次定增,2016年2月1日,以5元/股的价格发行240万股,募集资金1200万元。
根据泰林生物公告,这次发行股票的目的,是为了增强股票流通性,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增加市场活跃度。
参与认购的对象共有8名,其中包括天风证券、西部证券等6家做市商,认购的股份均为做市库存股。看起来,泰林生物已经为变更为做市转让做好了准备,但此后,公司却继续采用协议转让。
截至发行前,泰林生物仅有13户股东。
其中,董事长叶大林直接持有公司2780 万股,占总股本的71.34%;叶大林妻子倪卫菊持有303 万股,占比7.78%,另外,叶大林还通过高得投资间接持有公司9.62%的股份,两人合计持有泰林生物88.74%的股份。
在新三板拟IPO公司中,这一比例算相当高了。